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,曾有人設計“拾柴火”的自然實驗,實驗對象是保育院的40個學生。實驗是在冬天晚上進行的。實驗者把濕柴放在附近的棚子里,而把干柴放在較遠的山溝里,要求學生必須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,自己則隱蔽在一旁觀察孩子們的動靜。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有的孩子是興高采烈地到山溝里去了;
有的則邊走邊發(fā)出怨言;有的不敢走遠,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濕柴。后來實驗者對他們講了有關勇敢者的故事,于是到山溝里取柴的人漸漸多了。經(jīng)過幾個月的教育和觀察,發(fā)現(xiàn)有20個孩子發(fā)生了較大的變化。
由此了解到孩子們的性格差異,有的勇敢主動,有的畏縮圖方便;有的動搖,有的則是膽怯。而他們的性格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的。
A.現(xiàn)場實驗法
B.調查法
C.教育經(jīng)驗總結法
D.個案法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最新試題
試述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。(提示:人有5種基本需要,將它由低級到高級順序排列成一定的層次,并著重分析一下最高層次的需要。)
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成就動機主要由三種內驅力組成,即()的內驅力、()的內驅力和附屬的內驅力。
自我意識的三種心理成分:自我監(jiān)控、自我認識和()。
結合教學實際,說說怎樣運用感知規(guī)律,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?
簡述瞬時記憶、短時記憶和長時間記憶的時間范圍。
教育工作中,要做到“因材施教”、“長善救失”,這說明()。
創(chuàng)造性是指個體產(chǎn)生新奇獨特的、()的產(chǎn)品的能力或特性。
桑代克從“人是一個生物的存在”的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學體系,他的教育心理學分為三部分;第一部分講人類的本性,第二部分講()、第三部分講()。
常用的品德教育方法有哪些?
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推動人的發(fā)展的最根本動因的學者是(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