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.封建國家由分裂到完成統(tǒng)一
B.南方的農業(yè)生產開始趕上北方
C.士族成為社會上的特殊勢力
D.北方出現(xiàn)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A.認為民性本善,君權神授
B.感嘆人性本惡,呼喚王道
C.主張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
D.建議以禮入法,以禮入俗
A.建立皇帝制度
B.確立三公九卿制
C.在全國推行郡縣制
D.用法制治理國家
A.分封制的瓦解
B.封建王權的強化
C.土地所有制的變化
D.上層建筑的變化
A.中國宣傳、文化部門的推動
B.當時的中國還處于崇尚革命和英雄的年代
C.這些影片與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流行于中國的蘇聯(lián)影片風格上基本不同
D.當時中國的電影事業(yè)逐步走向低潮
A.①②
B.②③
C.②④
D.③④
最新試題
20世紀50年代初,中國提出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”的主要目的是()。
漢唐制定土地法規(guī),限制私有大土地的發(fā)展,宋代一改此法,“不抑兼并”。據(jù)此可知宋代()。
第二次工業(yè)革命的主要領域不包括()
民國初年到1920年,中國工業(yè)增長速度達到年均12.8%;1927~1936年是國民經濟發(fā)展的另一個黃金十年。這兩個時期中國經濟迅速發(fā)展的共同原因是()。
白鋼在《中國政治制度史》中說:“元朝的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……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、軍事、經濟等各類事務。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,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這種職能的‘中轉站’。”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()。
1919年初,有人致電巴黎中國代表:“愿公等堅持到底,全國國民為公后盾”。這一“后盾”后來集中體現(xiàn)在()
1956年年底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圍基本建立,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(jù)是()。
抗戰(zhàn)時期,泰晤士報就中國某次戰(zhàn)事發(fā)表社論:華軍英勇抵抗,日軍尚未獲得其摧毀中國軍隊之主要目的。此次兩軍作戰(zhàn),華方傷亡固極慘重,但十周之英勇抵抗,已足造成中國堪稱軍事國家之榮譽。材料中所指戰(zhàn)事應該是()。
(1)材料一中的“十二萬萬五千萬人”和“二萬萬五千萬人”分別指的是什么? (2)概括材料一中孫中山關于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關系的觀點。 (3)根據(jù)材料一,指出孫中山為什么在演講中強調民族主義? (4)根據(jù)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,談談對材料二中的觀點的認識。
19世紀,為制造發(fā)電機和電動機提供了理論基礎的科學家是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