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.第二次教育革命
B.第三次教育革命
C.第四次教育革命
D.第五次教育革命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A.斯金納
B.華生
C.加涅
D.皮亞杰
A.行為主義
B.認知主義
C.建構主義
D.人本主義
A.直接教學
B.隨機進入教學
C.拋錨式教學
D.支架式教學
A.經驗論
B.先驗論
C.預成論
D.漸成論
A.計算機技術的操作技能,現代課程理論,新課程標準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
B.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能,現代學習和教學理論,新課程標準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
C.多媒體技術的操作技能,現代學習和教學理論,信息技術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
D.教育技術的操作技能,現代課程理論,新課程標準對本學科課程的要求
最新試題
PowerPoint中,通過點擊一些文字從而實現頁面間的超鏈接跳轉,這類設置超鏈接的方式是()
就資源的內涵來看,學習資源與教學資源是一致的,凡是可以作為教學資源的,都可以被用作學習資源供學生使用;學習資源也可以作為教學資源使用。
1962年,教育心理學家格拉則提出()的概念,其基本原理是根據預先明確說明的行為來衡量學習者的學習成績。
大多數CAI課件的寫作方法為()
上個世紀60年代,教育與心理學家將行為科學中任務分析、行為目標、標準參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概念與方法有機結合,提出了早期的“系統(tǒng)的設計教學”模型,當時稱之為()或系統(tǒng)開發(fā)。
一般認為,教育技術形成于(),是第二次產業(yè)革命的產物。
1919年,我國開始有人使用幻燈機進行教學活動,這類似于美國的視覺教育,可以認為是中國教育技術的起步。1936年,我國學者使用()的概念概括了這種使用電影機、幻燈機等現代化的聲、光、電設備進行教育和教學活動,并于1983年改稱為教育技術。
1967年,斯克里文提出了()的概念,這種在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有助于對處于開發(fā)階段的教材進行改進,也可以用于對教學方案和教學過程進行分析。
能將電視機、錄像機、攝像機、VCD機等輸出的模擬視頻信號轉化為數字視頻信號的轉換設備是()。
陶行之先生首次在嘉興的教學中使用了(),這促成了我國電化教育的萌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