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項選擇題

公元前5世紀前后,在中國、古希臘都曾有過思想文化的繁榮。對下邊表格中思想家的觀點或名言,理解正確的是()。

A.普羅泰戈拉:肯定人的價值,第一次系統(tǒng)論證人生而平等理論
B.蘇格拉底:對理性的追求,是18世紀啟蒙思想的源頭
C.孔子:強調民本思想,體現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
D.孟子:主張民貴于君,對王權專制的明確否定

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
2.單項選擇題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(yè)生產模式的是()。

A.《詩經》描述“千耦其耘”
B.《漢書·食貨志》記載“還廬樹桑,菜如有畦,瓜瓠果疏殖於疆易,雞豚狗彘毋失其時”
C.白居易《朱陳村》描述“女汲澗中水,男采山上薪……家家守村業(yè),白頭不出門。”
D.《古今圖書集成》記載“農無田者,受田于人,名為佃戶;無力授田者,名為雇工。”

3.單項選擇題“老農家貧在山住,耕種山田三四畝。苗疏稅多不得食,輸入官倉化為土。歲暮鋤犁傍空室,呼兒登山收橡實。西江賈客珠百斛,船中養(yǎng)犬長食肉。”關于這首古詩,下列表達最準確的是()。

A.說明當時貧富懸殊、土地兼并嚴重
B.揭示當時賦稅徭役沉重的歷史事實
C.全面反映了當時的農業(yè)和商業(yè)狀況
D.可以以詩證史.了解當時社會情況

5.單項選擇題歷史學家戴逸在《論乾隆》一文中曾把清帝比喻為體育競跑場上的第四名選手,當他們接過前一名選手的接力棒時,“同時也接過了這種文明所能發(fā)揮的競跑能力”。戴逸此言論是想說明()。

A.近代以來的“落后”源自于進入近代時的“挨打”
B.自近代以來的“挨打”源自于歷久以來的“落后”
C.近代中國的落后不源自于明清時代的民族退化
D.乾隆皇帝對中國的相對落后應承擔一定的責任

6.問答題

閱讀下面材料,回答問題。
材料一(中國)“為地球上最古老之文明國……國土統(tǒng)一已數千年矣,中間雖有離析分崩之變,然為時不久復合為一,近世五六百年……從無分裂之虞”“由此便知中國的各省在歷史上向來都是統(tǒng)一的,不是分裂的,不是不能統(tǒng)屬的,而且統(tǒng)一之時就是治的,不統(tǒng)一之時就是亂的”“中國是一個統(tǒng)一的國家,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中:正是這種意識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,盡管過去它遇到了許多破壞的力量”。
料二“統(tǒng)一南北,必以革命之道行之”“這次革命政府提師北伐,便是要……掃除舊屋(磚)瓦渣滓垃圾之北洋軍閥官僚,以建設新國家”“文不忍南北戰(zhàn)爭、生靈涂炭,對于和議之舉并不反對”“兄弟向來是主張和平統(tǒng)一的人……這次單騎到北京,就是以極誠懇的意思,去同全國人民謀和平統(tǒng)一”。
材料三“中國人民最惡毒、最強大的敵人是帝國主義。帝國主義者本著‘分而治之’的原則,豢養(yǎng)中國軍閥,唆使他們互相混戰(zhàn),各系軍閥也只有依靠帝國主義才能生存”“要軍閥絕種,便要打破串通軍閥來作惡的帝國主義,要打破帝國主義,就必須廢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條約”。以上材料均轉引自《孫中山與近代中國民主革命》回答:

(1)據材料一,孫中山認為是什么原因使國家統(tǒng)一成為中國歷史發(fā)展的主流?你如何理解(中國)“近世五六百年……從無分裂之虞”?
(2)據材料二,孫中山用和平方式爭取國家統(tǒng)一的努力有哪兩次?歸納當時中國政局變化的共同點。
(3)據材料三,對實現國家統(tǒng)一問題,孫中山與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有何共同特點?孫中山逝世后,國共兩黨是怎樣繼承孫中山這一遺志的?其結果如何?

7.單項選擇題北宋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,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,進士及第者成為“天子門生”。此舉的主要作用是()。

A.鏟除了藩鎮(zhèn)割據局面賴以存在的基礎
B.把用人權全部收歸中央管理
C.為各階層的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
D.加強了皇權

8.單項選擇題中國古代實行君主集權于上、行政體制分權于下的權力制衡體制,它包含兩種專制模式,一是實行集體宰相制度,二是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,以達到分權的目的。下列選項包含這兩種專制模式的是()。

A.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:宋朝設參知政事、樞密使和三司使
B.漢武帝“中外朝制度”:清朝設立軍機處
C.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:明朝設置內閣制
D.明朝設置內閣制:清朝設立軍機處

最新試題

人口的變化反映社會發(fā)展狀況,從下表可推出的正確結論有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《司馬光奏議》載:“夫農、工、商賈者,財之所自來也……公家之利,舍其細而取其大,散諸近而取諸遠則商賈流通矣,農、工、商賈皆樂其業(yè)而安其富,則公家何求而不獲乎?”在這里,司馬光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年畫是中國的一種民間藝術。明清時期,民間年畫的普遍題材是,把普度眾生的觀世音、以忠義著稱的名將關羽和玄壇真君財神趙公明呈現在一個畫面上。這反映的歷史文化現象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下圖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“敦煌張文信租田契”的抄件片段。據此可知當時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北宋真宗時期通行的鐵錢“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……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,即難以攜持”,益州16家富商聯合發(fā)行交子。南宋紹興三十年(1160年)“初命臨安府印造會子,許于城內外與銅錢并行”“千里之遠,數萬之緡,一夫之力克日可到?!睂υ摬牧侠斫鉁蚀_的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歷史學家戴逸在《論乾隆》一文中曾把清帝比喻為體育競跑場上的第四名選手,當他們接過前一名選手的接力棒時,“同時也接過了這種文明所能發(fā)揮的競跑能力”。戴逸此言論是想說明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(1)材料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么?除材料內容之外,戰(zhàn)國時期其他領域還有哪些重大變化?(2)材料二中所說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?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,分析該制度與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哪些進步性?(3)材料三中的地方官制有何顯著特點?該設置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?

題型:問答題

(1)據材料一,孫中山認為是什么原因使國家統(tǒng)一成為中國歷史發(fā)展的主流?你如何理解(中國)“近世五六百年……從無分裂之虞”?(2)據材料二,孫中山用和平方式爭取國家統(tǒng)一的努力有哪兩次?歸納當時中國政局變化的共同點。(3)據材料三,對實現國家統(tǒng)一問題,孫中山與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有何共同特點?孫中山逝世后,國共兩黨是怎樣繼承孫中山這一遺志的?其結果如何?

題型:問答題

戰(zhàn)國以前,“百姓”是對貴族的總稱;戰(zhàn)國以后,“百姓”成為民眾的通稱。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對比圖2與圖1,可以獲得的中國古代的城市商業(yè)活動發(fā)生變化的信息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