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5世紀前后,在中國、古希臘都曾有過思想文化的繁榮。對下邊表格中思想家的觀點或名言,理解正確的是()。
A.普羅泰戈拉:肯定人的價值,第一次系統(tǒng)論證人生而平等理論
B.蘇格拉底:對理性的追求,是18世紀啟蒙思想的源頭
C.孔子:強調民本思想,體現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
D.孟子:主張民貴于君,對王權專制的明確否定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A.堅持“重農抑商”政策
B.指出促進商業(yè)流通的重要性
C.提出“農本商末”觀點
D.說明保持社會穩(wěn)定的必要性
A.《詩經》描述“千耦其耘”
B.《漢書·食貨志》記載“還廬樹桑,菜如有畦,瓜瓠果疏殖於疆易,雞豚狗彘毋失其時”
C.白居易《朱陳村》描述“女汲澗中水,男采山上薪……家家守村業(yè),白頭不出門。”
D.《古今圖書集成》記載“農無田者,受田于人,名為佃戶;無力授田者,名為雇工。”
A.說明當時貧富懸殊、土地兼并嚴重
B.揭示當時賦稅徭役沉重的歷史事實
C.全面反映了當時的農業(yè)和商業(yè)狀況
D.可以以詩證史.了解當時社會情況
“小背簍,晃悠悠,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……”(《小背簍》)歌曲中的“吊腳樓”起源于下圖所示房屋建筑樣式,它是我國古代先民創(chuàng)制的()。
A.半地穴式房屋
B.干欄式房屋
C.客家圍龍屋
D.土樓
A.近代以來的“落后”源自于進入近代時的“挨打”
B.自近代以來的“挨打”源自于歷久以來的“落后”
C.近代中國的落后不源自于明清時代的民族退化
D.乾隆皇帝對中國的相對落后應承擔一定的責任
A.鏟除了藩鎮(zhèn)割據局面賴以存在的基礎
B.把用人權全部收歸中央管理
C.為各階層的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
D.加強了皇權
A.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:宋朝設參知政事、樞密使和三司使
B.漢武帝“中外朝制度”:清朝設立軍機處
C.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:明朝設置內閣制
D.明朝設置內閣制:清朝設立軍機處
浙江籍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說過:“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學:楚之騷、漢之賦、六代之駢語、唐之詩、宋之詞、元之曲,皆所謂一代之文學,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。獨元人之曲,為時既近,托體稍卑,故兩朝史志與《四庫》集部,均不著于錄;后世儒碩,皆鄙棄不復道。”對這段話理解正確的有()。
①王國維認為,元曲和唐詩、宋詞一樣,都是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代表,賦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學地位
②元曲“托體稍卑”可以理解為元曲源于民間通俗文學,開始時文學地位比較低下
③元曲在明清兩朝沒有得到正史和學者的承認和重視
④離騷、漢賦、唐詩、宋詞、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興盛,后來就都消亡了
A.①②③④
B.①②③
C.①③④
D.②③
A.宋代紙幣取代金屬貨幣
B.會子成為了世界上最早發(fā)行的紙幣
C.長途販運貿易開始出現
D.紙幣從信用憑證到官方法定的過程
最新試題
人口的變化反映社會發(fā)展狀況,從下表可推出的正確結論有()。
《司馬光奏議》載:“夫農、工、商賈者,財之所自來也……公家之利,舍其細而取其大,散諸近而取諸遠則商賈流通矣,農、工、商賈皆樂其業(yè)而安其富,則公家何求而不獲乎?”在這里,司馬光()。
年畫是中國的一種民間藝術。明清時期,民間年畫的普遍題材是,把普度眾生的觀世音、以忠義著稱的名將關羽和玄壇真君財神趙公明呈現在一個畫面上。這反映的歷史文化現象是()。
下圖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“敦煌張文信租田契”的抄件片段。據此可知當時()。
北宋真宗時期通行的鐵錢“小錢每十貫重六十五斤……街市買賣至三五貫文,即難以攜持”,益州16家富商聯合發(fā)行交子。南宋紹興三十年(1160年)“初命臨安府印造會子,許于城內外與銅錢并行”“千里之遠,數萬之緡,一夫之力克日可到?!睂υ摬牧侠斫鉁蚀_的是()。
歷史學家戴逸在《論乾隆》一文中曾把清帝比喻為體育競跑場上的第四名選手,當他們接過前一名選手的接力棒時,“同時也接過了這種文明所能發(fā)揮的競跑能力”。戴逸此言論是想說明()。
(1)材料一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什么?除材料內容之外,戰(zhàn)國時期其他領域還有哪些重大變化?(2)材料二中所說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?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,分析該制度與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哪些進步性?(3)材料三中的地方官制有何顯著特點?該設置起到了怎樣的積極作用?
(1)據材料一,孫中山認為是什么原因使國家統(tǒng)一成為中國歷史發(fā)展的主流?你如何理解(中國)“近世五六百年……從無分裂之虞”?(2)據材料二,孫中山用和平方式爭取國家統(tǒng)一的努力有哪兩次?歸納當時中國政局變化的共同點。(3)據材料三,對實現國家統(tǒng)一問題,孫中山與當時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有何共同特點?孫中山逝世后,國共兩黨是怎樣繼承孫中山這一遺志的?其結果如何?
戰(zhàn)國以前,“百姓”是對貴族的總稱;戰(zhàn)國以后,“百姓”成為民眾的通稱。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()。
對比圖2與圖1,可以獲得的中國古代的城市商業(yè)活動發(fā)生變化的信息是(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