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級中學語文章節(jié)練習(2017.12.06)

來源:考試資料網(wǎng)
2.問答題

讀《離騷》教學實錄(節(jié)選).完成問題。師:剛才大家在朗讀的時候了解到詩人流露的獨特情懷了嗎?生:其實,沒學這首詩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懷啊,誰不知道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呢?師:這首詩情感的起伏,你能體會到嗎?生:好像沒感覺。師:同學們希望老師怎樣去教這篇課文呢?通過學習這篇課文,你們希望從中可以得到些什么?生:我覺得老師最好不要直接給我們翻譯或者讓我們翻譯詩中的句子,因為很難翻,又有方言詞,翻譯后肯定詩歌的味道就沒了,聽起來也會很累、很枯燥。但是,我又覺得如果不翻譯,這首詩我們很難看懂,而且在積累文言詞語方面也會有損失,會學得很心虛。我希望老師能用點新方法。師:那好,我們就把學習重點放在了解屈原的獨特情懷上。因為詩歌字面意思較難理解,所以我們讓這首詩盡量變得短些,這樣就可以少一點要翻譯的字詞。請同學們嘗試一下,看能否對文中的詩句進行壓縮.留下你覺得足以說清作者意圖的話。(學生埋頭動筆,然后討論了一段時間)生:我來改改前面幾句。我將這些句子壓縮成了“高陽苗裔,皇考伯庸。攝提孟陬,庚寅吾降?;视[余度,錫余嘉名。名余正則,字余靈均”。
問題:分析教師是如何引領(lǐng)學生走進文本的。

參考答案: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文本,根據(jù)學生具體學情改變教學方法,激起學生學習興趣,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,并且能夠提高學生自學能力,思...
5.問答題

(教學設計題)閱讀下面材料,回答下列各題。蘇軾《定風波》原文: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。料峭春風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。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課文介紹本科選自某版教材《語文》必修(4)第二單元第五課中《蘇軾詞兩首》中的第二首。同單元的課文還有:《柳永詞兩首》《辛棄疾詞兩首》《李清照詞兩首》,本課中蘇軾的另一首詞是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。單元介紹這個單元學習宋詞。宋代是詞的鼎盛時期,名家輩出,風格各異。這里選的是幾位大家的名作,兼顧了豪放與婉約兩種風格。詞的句式錯落有致,長短懸殊。小令顯得輕靈飛動,長調(diào)則更便于寫景、敘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。詞具有很強的節(jié)奏感和音樂性,欣賞時要反復吟詠,體會其聲律之美;也要在理解作品內(nèi)容的同時,運用聯(lián)想和想象,領(lǐng)悟其中情與景渾然交融的意境?!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(實驗)》的相關(guān)規(guī)定學習中國古代優(yōu)秀作品,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,為形成一定的傳統(tǒng)文化底蘊奠定基礎(chǔ)。學習從歷史發(fā)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(nèi)容價值,從中汲取民族智慧;用現(xiàn)代觀念審視作品,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。閱讀古今中外優(yōu)秀的詩歌、散文作品,理解作品的思想內(nèi)涵,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,領(lǐng)悟作品的藝術(shù)魅力。用歷史的眼光和現(xiàn)代的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(nèi)容,并給予恰當?shù)脑u價。借助工具書和有關(guān)資料,讀懂不太艱深的我國古代詩文,背誦一定數(shù)量的古代詩文名篇。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(chǔ)知識,了解相關(guān)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,豐富傳統(tǒng)文化積累。學習鑒賞詩歌、散文的基本方法,初步把握中外詩歌、散文各自的藝術(shù)特性,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(fā)現(xiàn)作品意蘊,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。課時安排一課時學生情況高一年級第一學期,班級人數(shù)45人教學條件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,能夠演示PPT,播放視頻、音頻文件,能夠投影實物
問題:1.閱讀上述材料,設計本課的導入語。2.請設計一段教學過程,帶領(lǐng)學生一起研讀文本。3.請為本節(jié)課設計兩道探究題,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。另請簡要說明設計目的和答案。

參考答案:1.【參考答案】播放鄧麗君的歌曲《但愿人長久》,營造教學氛圍。同學們,你們知道剛才聽的這首歌是哪位詩人寫的詞嗎?對了,就...
7.問答題

閱讀材料,完成下列各題。朱光潛《咬文嚼字》(節(jié)選)郭沫若先生的劇本《屈原》里嬋娟罵宋玉說:“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!”上演時他自己在臺下聽,嫌這話不夠味,想在“沒有骨氣的”下面加“無恥的”三個字。一位演員提醒他把“是”改為“這”,“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!”就夠味了。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。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,“你是什么”只是單純的敘述語,沒有更多的意義,有時或許竟會“不是”;“你這什么”便是堅決的判斷,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。根據(jù)這種見解,他把另一文里“你有革命家的風度”一句話改為“你這革命家的風度”(見文學創(chuàng)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記四則)。這是煉字的好例,我們不妨借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。那位演員把“是”改為“這”,確實改得好,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《水滸》,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,都用“你這什么”式的語法。石秀罵梁中書說:“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!”楊雄醉罵潘巧云說:“你這賤人!你這淫婦!你這,你這大蟲口里流涎!你這,你這--”一口氣就罵了六個“你這”??纯催@些實例,“你這什么”倒不僅是“堅決的判斷”,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,表現(xiàn)著強烈的情感。“你是什么”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??v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。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“單純的敘述語,沒有更多的含義”?!都t樓夢》里茗煙罵金榮說:“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!”這里“你是”含有假定語氣,也帶“你不是”一點譏刺的意味。如果改成“你這好小子!”神情就完全不對了。從此可知“你這”式語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“你是”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。其次,郭先生援例把“你有革命家的風度”改為“你這革命家的風度”,似乎改得并不很妥。一、“你這”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,在贊美時便不適宜。
二、“是”在邏輯上是連接詞,相當于等號。“有”的性質(zhì)完全不同,在“你有革命家的風度”一句中,“風度”是動詞的賓詞。在“你這革命家的風度”中,風度便變成主詞和“你(的)”平行。根本不成一句話。這番話不免啰嗦,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,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。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,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。但是在文學,無論閱讀或?qū)懽?,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。文學借文字表現(xiàn)思想情感,文字上面有含糊,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,情感還沒有凝練。咬文嚼字,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,在實際上就是調(diào)整思想和情感。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。例如《史記》“李廣射虎”一段:廣出獵,見草中石,以為虎而射之,中石沒鏃,視之,石也。因更復射,終不能復入石矣。這本是一段好文章,王若虛在《史記辨惑》里說它“凡多三石字”,當改為:以為虎而射之,沒鏃,既知其為石,因更復射,終不能入。或改為:嘗見草中有虎,射之,沒鏃,視之,石也。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,卻實在遠不如原文,“見草中石,以為虎”并非“見草中有虎”原文“視之,石也”,有發(fā)現(xiàn)錯誤而驚訝的意味,改為“既知其為石”便失去這意味。原文“終不能復入石矣”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,改為“終不能入”便覺索然無味。這種分別,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,自會明白。課文介紹《咬文嚼字》是我國著名美學家、文藝理論家朱光潛的一篇文藝隨筆,撰寫于1943年。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不僅能夠領(lǐng)略朱光潛先生精妙的思想,更能領(lǐng)略此文獨到的寫作特色。單元導語這個單元學習文藝評論和隨筆。這些文章或探討藝術(shù)表現(xiàn)的語言形式,或評論某種美學現(xiàn)象,都持之有故,自成一家之言。閱讀這些文章,能打開我們的思路,啟發(fā)我們?nèi)ヌ接懩承﹩栴},加深我們對文藝創(chuàng)作和文藝鑒賞的認識。學習本單元,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,最好能夠調(diào)動自己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(shù)體驗,與文章中的相關(guān)評論作一番比較。不妨參照這些文章的寫法,試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點分析和論說,這對于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,增強文藝評論能力,當會大有裨益?!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(實驗)》的相關(guān)規(guī)定能閱讀論述類、實用類、文學類等多種文本,根據(jù)不同的閱讀目的、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,靈活運用精讀、略讀、瀏覽、速讀等閱讀方法,提高閱讀效率。學生情況高中二年級,班級人數(shù)45人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條件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,能夠演示幻燈片,播放視頻、音頻文件等。
問題:1.請閱讀以上《咬文嚼字》課文節(jié)選,并結(jié)合高中課文《咬文嚼字》全文,為其設計教學目標并說明教學方法。2.請為本文設計一則課堂導入語,并說明課堂導入的作用。3.請為《咬文嚼字》設計一則思考題(需給出參考答案),并說明設計意圖。

參考答案:1.【參考答案】教學目標:(1)分析和推敲關(guān)鍵字詞的妙處,體會關(guān)鍵字詞在語句中的重要作用;(2)通過語句的推敲和使用體會...